【分會場集錦】第25分會場:氫能與氫能產業鏈分論壇成功舉辦
2025年7月14-18日,第12屆世界化學工程大會暨第21屆亞太化工聯盟大會在北京盛大召開。7月15日,由中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福州大學、西南石油大學共同承辦的第25分會場“氫能與氫能產業鏈”成功舉辦。
本分會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新能源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鄒才能,福州大學副校長江莉龍教授,德國雷根斯堡應用技術大學Michael Sterner教授共同擔任主席,中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常務副院長王杭州、西南石油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院長唐鋆磊共同擔任秘書長。來自中國、德國、墨西哥、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的院士、知名教授及企業領袖等參加會議,交流氫制取、氫儲運、氫利用全產業鏈關鍵技術和最新成果,展望了可再生能源制氫、多元化儲氫、氫燃料電池、綠甲醇和綠氨的制取、氫能在油氣田領域的創新應用等方向的可持續發展路徑,為氫能技術的商業化進程提供了創新思維和解決方案。分會場共26個報告,吸引了國內外64個單位150余名氫能專家學者及產業代表參加會議。
分會場開幕式上,鄒才能院士致歡迎辭,并作《氫能工業進展、挑戰及展望》的主旨報告,深度剖析全球氫能產業的發展趨勢與挑戰,提出要像構建天然氣工業體系一樣加快構建綠氫工業體系、構建氫能應用消費中心、加強綠氫對目前灰氫與藍氫的替代等建設性見解。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丁文江作《輕氫之鎂,創新栽培》的主旨報告,從輕量化之鎂、氫能源之鎂、氫醫學之鎂以及氫農業之鎂等多個方面介紹了鎂基材料在能源、國防、醫學和農業等多個領域的廣泛應用與挑戰性的研究進展及前景。江莉龍副校長分享了研究團隊近年來的重大成果,實現了“綠電—綠氨—零碳能源”全鏈條技術落地。


王杭州常務副院長在報告中指出,氫能正成為推動油氣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的核心動力,中國石油正加快構建覆蓋制氫、儲運與應用的一體化氫能產業鏈,打造油氫融合發展新格局。圍繞“綠氫制備”這一熱點,來自北京化工大學的孫曉明教授、上海交通大學章俊良教授、中國科學院王建強研究員、西南石油大學唐鋆磊教授、德國Enapter公司首席技術官Jan-Justus Schmidt等教授專家分別介紹了海水電解、高溫固體氧化物電解、質子交換膜水電解及陰離子交換膜水電解等技術路徑,展示了在提升電解效率、降低成本方面的創新進展。在氫儲運領域,航天 101 所安剛總工程師與中山大學李海文教授等就液氫與固態儲氫的工藝優化與工程實踐分享了應用前沿;方濤教授、吳樂教授等專家則展示了有機液態儲氫、鎂基熱氫協同調度等面向工程化應用的研究成果,體現出中國在多技術路線并進發展中的顯著優勢。


會上,多位國外教授及專家分享了氫能領域融合發展的研究經驗和成果。德國教授Michael Sterner深入分析了德國Power-to-X經濟體系的發展經驗與思路;墨西哥科學院院士Jorge Ancheyta Juarez介紹了重質油現場氫化升級新方法,為氫能在傳統能源中的融合提供了可行路徑;馬來西亞沙巴大學校長Taufiq Yap Yun Hin在報告中系統介紹了棕櫚生物質制氫的可持續路徑與關鍵技術突破,他強調通過高效催化轉化和綠色工藝,棕櫚廢棄物可轉化為清潔氫能,為東南亞可再生能源發展提供新思路。


本次會議不僅展示了氫能產業鏈前沿技術的最新成果,也為全球氫能產業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平臺,有力促進了全球氫能產業鏈各環節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推動了氫能技術的商業化進程,為構建清潔、可持續的能源未來提供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