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re热视频精品首页-99re热视频在线-99re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5-99re热线精品视频-99re热在线观看-99re热在线视频

期刊集群
CJChE丨中北大學 祁極冰、劉有智、劉艷東: 超重力法脫除高黏流體中揮發分的研究
發布時間:2025-04-10      
分享:


文章信息

Devolatilization of high viscous fluid with high gravity technology

Jibing Qi (祁極冰), Youzhi Liu (劉有智), Yandong Liu (劉艷東)

Volume 71, July 2024, Pages 249-257

https://doi.org/10.1016/j.cjche.2024.03.033


識別查看全文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研究背景

揮發性有機物(VOCs)大多是有毒有害物質,通常有強烈的氣味,會造成健康和環境問題。在聚合物的制造過程中,分離和去除不必要的殘留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如溶劑、單體和其他副產物是很重要的。因此,從聚合物中去除VOCs已經成為一個關鍵問題。聚合物的脫揮是聚合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效脫除高黏流體中的VOCs是非常必要的。由于高粘度和復雜的相平衡,這些體系中揮發物的去除往往是困難的。利用過程強化技術提高脫揮性能勢在必行。旋轉填料床(RPB)是通過高速旋轉的填料旋轉產生的離心力場來實現超重力環境。



成果展示

本研究以丙酮為揮發性組分,PDMS為高黏流體,采用超重力技術脫除丙酮,實現高效脫揮,考察了超重力因子、真空度、液體流量、揮發分初始含量、黏度等因素對脫揮效果的影響。

隨著超重力因子β、真空度PV和揮發分初始含量ω0增大,脫揮率y和液相總體積傳質系數KLa均增大;液體流量Q增大,yKLa先增大后減小;黏度η增大,yKLa減小。

該研究得到的適宜脫揮工藝條件為超重力因子β=60,液體流量Q=10 L·h–1,真空度PV=0.077 MPa。實驗中丙酮脫除率可達67%,KLa的最大值為6.4×10–3 s–1。建立了KLa的無量綱關聯式,預測值與實驗值的偏差小于±28%。

分子擴散效應有利于丙酮在兩相間的遷移,有利于傳質過程的強化。超重力技術會使脫揮過程中的傳質阻力降低,丙酮的傳質過程得到強化,丙酮的去除效果得到提高。



圖文導讀

圖2是脫揮實驗流程圖。


Fig. 2  Schematic of devolatilization experimental setup


圖4是PDMS-丙酮的標準曲線。


Fig. 4  The standard curve of PDMS–acetone


考察了超重力因子、液體流量、真空度、黏度和揮發分初始含量對脫揮性能的影響。圖6是超重力因子的影響,圖7是液體流量的影響,圖8是真空度的影響,圖9是揮發分初始含量的影響,圖10是黏度的影響。


Fig. 6  Effects of β on the devolatilization rate and kLa


Fig. 7  Effects of Q on the devolatilization rate and kLa


Fig. 8  Effects of vacuum degree on the devolatilization rate and kLa


Fig. 9  Effects of initial mass fraction of volatiles on the devolatilization rate and kLa


Fig. 10  Effects of viscosity on the devolatilization rate and kLa


由圖6至圖10可知,隨著超重力因子β、真空度PV 和揮發分初始含量ω0增大,脫揮率y和液相總體積傳質系數kLa均增大;液體流量Q增大,ykLa先增大后減小;黏度η增大,ykLa減小。

圖11是旋轉填料床脫揮機理示意圖。


Fig. 11  Schematic diagram of devolatilization mechanisms in RPB


建立了kLa的無量綱關聯式,圖12是kLa預測值與實驗值的對比圖,預測值與實驗值之間的偏差小于±28%。


Fig. 12  Comparison of experimental and calculated date of kLa



作者及團隊介紹

祁極冰,中北大學畢業生,現就職于太原學院。

劉有智,中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劉艷東,中北大學畢業生。

劉有智教授團隊主要從事超重力化工過程強化方面的研究。




關于CJChE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CJChE),即《中國化學工程學報(英)》,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化工學會和化學工業出版社主辦、化學工業出版社與Elsevier合作出版的化工領域綜合性英文學術期刊。1982年創刊,1993年更名后重新立卷,時任主編濕法冶金開拓者陳家鏞和國際著名精餾專家余國琮兩位院士,中國化工學會會刊。創刊以來,經歷了由半年刊改為季刊、雙月刊直至月刊的發展過程。目前為月刊,大16開,國內外公開發行。現任主編清華大學費維揚院士,執行主編駱廣生教授。

本刊以反映我國化工領域中具有創新性的科學研究成果,促進國內外化工學術發展與交流,培養化工科技人才為宗旨,立足于我國乃至世界化學工程領域的發展前沿和國民經濟的重大需求,主要刊載原創性的化工基礎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裝備和新材料的研究論文,報道有重要價值的基礎數據和對學科發展和技術進步起指導作用的綜述與專論。內容范圍包括化學工程、化工工藝、化工設備、過程開發、化工冶金以及與之相關的生物、信息、能源、材料、環境工程、安全工程等高新技術領域。

自1996年以來,本刊連續被SCIE、EI、SCOPUS、CA、Dimensions、《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等國內外著名的檢索系統及數據庫收錄,讀者覆蓋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根據科睿唯安公布數據,CJChE2023年影響因子3.7,SCI化工類期刊Q2區。世界影響力指數(WJCI)全球化學工程綜合期刊排名31/150(Q1),位居中國化工綜合類期刊第一位(1/41)。2012—2024連續13年榮獲“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稱號,2012年獲中國科協“學會能力提升專項”優秀國際科技期刊二等獎,2019年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梯隊期刊項目,2023年入選全國石油和化工期刊百強榜,入選第五屆中國國際化精品科技期刊。


CJChE已開通投稿綠色通道,鼓勵原創!歡迎您向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投創新性強、對化工及交叉領域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的稿件!

CJChE官網 http://www.cjche.com.cn

投稿前請您仔細閱讀投稿須知,感謝您的配合!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過時了嗎?

為了得到我們網站最好的體驗效果,我們建議您升級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選擇另一個web瀏覽器.一個列表最流行的web瀏覽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