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國際工程教育論壇 “可持續化工與未來” 分論壇成功舉辦——探討化工工程教育方向 共話化工工程教育未來
12月4日,第二屆國際工程教育論壇之“可持續化工與未來”分論壇成功在線舉辦。論壇邀請了美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Lorenz T. BIEGLER教授,天津大學副校長鞏金龍教授,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曼徹斯特大學化學工程和分析科學系主任Lev SARKISOV教授,清華大學探微書院院長、化工系劉錚教授,東京工業大學化學生命科學研究所Takeo YAMAGUCHI教授,巴西科學院院士、巴西里約熱內盧聯邦大學Romildo Dias TOLEDO FILHO教授為論壇做主題報告,邀請韓國工程院院士、韓國延世大學IL Moon教授參與會議討論,國內各高校化工工程教育領域專家教授、中國化工學會理事和會員,以及美國、日本、韓國等海外留學生約200余人通過線上方式參加會議。會議由清華大學化工系主任趙勁松教授、Lorenz T. BIEGLER教授和劉錚教授共同主持。
Lorenz T. BIEGLER教授(一排左)、鞏金龍教授(一排右)、Lev SARKISOV教授(二排左)、劉錚教授(二排右)、Takeo YAMAGUCHI教授(三排左)、Romildo Dias TOLEDO FILHO教授(三排右)做主題報告
在主題報告環節,Lorenz T. BIEGLER教授詳細闡述了運用計算機軟件、硬件等平臺工具,通過建模和算法進行化工流程優化,提供可持續的決策方案,以達到大幅減少能源消耗的目的。他認為對于可持續的化學工程,從模擬到優化的過程非常重要;而在工程教育中,課程設計、計算機化對于流程優化的應用潛力巨大。鞏金龍教授從新工科教育的興起和發展、中國新工科教育實踐探索以及未來化工教育改革和創新三個方面分享了天津大學在新工科建設方面的思考,重點介紹了校、院、專業三級跨學科人才培養平臺的建設模式和項目制教學,并以天津大學在智慧化工方面的前期探索和實踐為例展示了新工科建設的初步成效。Lev SARKISOV教授分享了他對于后疫情時代化工教育、甚至大學教育模式的思考,他通過對比線上與線下教育的特點、化工工程的傳統模式與創新性、在校所學習與實際應用、以及職業選擇等,引發了聽眾對于大學教育多面性及關注點的思考。劉錚教授介紹了“強基計劃”背景下清華大學探微書院的雙學位模式和導師制等育人模式,針對可持續發展和未來挑戰,分享了清華大學化工系本科課程體系重構的思路和具體做法。劉錚老師最后還以多個實例闡述了他對可持續的理解:文明的延續和以關愛為出發點的社會服務。Takeo YAMAGUCHI教授向聽眾介紹了可持續發展中的三大挑戰:全球變暖、老齡化和水資源危機,以燃料電池為例,展示了他們在應對這些挑戰中的科技攻關行動和人才培養模式。 Romildo Dias TOLEDO FILHO教授向大家傳達了巴西里約熱內盧聯邦大學的教學理念,強調基礎研究創新,強調教學實踐融合。通過加強校企合作、跨國合作,共同開展多領域研究,推動綠色創新和可持續發展;通過教育和分享,為社會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
IL Moon教授(左)參與自由討論、與會嘉賓(右)參與自由討論
在討論環節中,嘉賓和聽眾互動積極踴躍。首先IL Moon教授對各個主題報告進行了點評,他提到疫情所引發的很多改變,未來我們要重新將重點放在能源問題上,但是又要學習和傳授新概念、新技術,與時俱進。隨后,與會者就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較少碳排放,如何更好地結合線上教學和傳統教學的優勢進而優化未來教學模式,如何因材施教,如何優化課程設置、將在校學習與工程實踐更好地結合,在全方位培養過程中什么是更應該關注的、什么是可以去掉的等問題進行了廣泛而熱烈的討論。
參會嘉賓合影
國際工程教育論壇是由清華大學、中國工程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主辦的系列國際性學術會議,第一屆論壇在2018年召開。論壇旨在匯集全球工程教育、工程科技和工程管理領域的知名學者和杰出領袖,共同研討工程教育的創新發展,促進世界工程科技和社會的進步,應對全球性重大挑戰。本屆論壇共設立水環境與水生態,氣候變化與藍天行動,可持續技術與全球協作,氣候、環境與健康,面向工程持續發展的教育和可持續化工與未來等6個議題,其中“可持續化工與未來”分論壇由清華大學化工系承辦,中國化工學會協辦。